①預(yù)備式②起式③左棚劍④右擠劍⑤仙人指路⑥持?劍式⑦仙人指路⑧仙人指路⑨仙人指路⑩交劍式?左抹 1 劍?探海平衡?前劈劍?后劈劍?進步撩劍?左劈劍 I??回身懷中抱月?柔身進劍?回身穿劍?朝天一柱香?獨 1 立提劍?探海式?翻身滾劍?行步臥云反撩劍?行步臥云 反撩劍?懷中抱月?柔身刺劍?玉女穿梭?獨立提劍⑩
三環(huán)夸月?白鶴亮翅@朝天一柱香 @朝天一柱香?順水推舟?單展 翅?烏龍擺尾(醉仙撩衣)?烏龍擺 尾(醉仙撩衣)@獨立劍(領(lǐng))@野馬 跳河⑩迎風撣塵@白猿獻果?迎 風撣塵?白猿獻果?迎風撣塵? 白猿獻果?交劍式?回頭望月? 琵琶劍左式⑩琵琶劍右式@連環(huán)獨 立劈劍@左掛劍?右掛劍?左掛 云劍?連環(huán)臥云劍?流星趕月? 翻身劈劍?大鵬展翅?童子拜佛 ?轉(zhuǎn)身腰圍劍@撥草尋蛇@撥草尋 蛇?左右輪劍?鳳凰點頭?行步 絞劍?風掃梅花?回身左抹劍?翻身右靠劍?犀牛望月 ⑩躍步獨立進劍⑩回身穿劍?跳步云劍?絞步劈劍?回身 劍(臥云)?獨立點劍?提膝劍(崩)?柔身進劍?琵琶劍 ?琵琶劍?絞步三掛劍@仙人指路@持劍歸原
怎樣練好太極劍
太極劍術(shù),在太極刀、劍、槍、桿器械中以太極劍流傳最廣,傳統(tǒng) 的太極劍是在太極拳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演變出來的,基本動作要領(lǐng)與太 極拳一致,但劍法有著不同于拳法的獨特風格。練習劍術(shù),要求內(nèi)外 兼修,所謂內(nèi)是要有深厚的盤架子功夫、精神內(nèi)涵和武德修養(yǎng),意志 耐力性格的訓練和超人的毅力,所謂外是力量的雄渾,沉粘身法步法 的靈活,輕則靈,靈則變,變則化,化則發(fā),即能一觸即發(fā)。
太極十三劍有十三種劍法,即抽帶提穿撩刺,點崩攔絞劈截抹。 運用劍法要周身輕靈,園活自如,行劍時達到身劍合一,劍神合一,剛 柔相濟,輕靈穩(wěn)快,前進后退得心應(yīng)手,手眼身步劍熔為一爐,眼明手 快,身靈步活,勁力起于腰腿而透達劍端。彼微動,吾速動,動則變, 變則著。
在行劍中不能飄浮僵滯,要從容沉著,內(nèi)含抑揚頓挫而不失沾粘 連隨,以腰為軸,松腰活腕,逐步達到身如游龍,凝神斂氣,上下相隨,周身一家。
太極劍重視眼法的訓練,眼手劍三者相隨,瞻前顧后,左右互換, 以求精氣神合一,節(jié)節(jié)貫串,綿綿不斷,柔和順暢,一氣呵成,即所謂 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
太極刀(十三刀)
七星跨虎交刀勢
騰挪閃展意氣揚
左顧右盼兩分張
白鶴展翅五行掌
鳳卷荷花葉內(nèi)藏
玉女穿梭八方勢
三星開合自主張
二起腳來打虎勢
披身斜掛鴛鴦腳
順水推舟鞭作篙 ?下勢三合自由招 ?左右分水龍門跳 ?卞和攜石鳳還巢。
太極十三槍
(桿長三米——四米)
太極槍又稱太極大槍,沾粘抖崩,纏絲走化,進退轉(zhuǎn)環(huán),左右貫 串,上下相隨。一槍心,二槍膀,三槍足,四槍咽喉。
歌訣:
分身就刺似怪蟒 仙鶴搖頭斜刺膀 金雞奪粟奔足式 燕子穿簾鎖喉槍 鏟槍一動振四方 崩槍兇猛勢難擋 抖槍追風快似箭 鎖槍一蓋勢難防 纏槍貫串上下藏 捌槍一分氣鼓蕩 擲槍托勁至柔剛 采槍合力柔內(nèi)藏 振槍沉力奔前方
太極論兵十三槍
八卦五行內(nèi)中藏
第一路:①起式②中平槍③行步纏槍④怪莽扎心⑤右 f 纏槍⑥左纏槍⑦丹風朝陽。
第二路:①翻身振槍②行步纏槍③仙鶴搖頭④懷中抱月 j ⑤睛蜓點水⑥左右纏槍⑦上步崩槍。
第三路:①轉(zhuǎn)身金雞奪粟②鏟槍③抖槍④懶龍出窩⑤ | 纏槍⑥丹鳳朝陽。
第四路:①轉(zhuǎn)身鎖槍②例槍③燕子穿鐮④行步纏槍⑤’ 撥云見日⑥丹鳳朝陽。
第五路:①穿槍②貍貓撲鼠③行步纏槍④青龍取水⑤
采槍⑥追風槍。
第六路:①回身振槍②鳳點頭③行步纏槍④左纏槍⑤
右纏槍⑥青龍取水⑦回身鎖槍⑧金雞亂點頭 ⑨收式。
太極粘桿
用法:沾粘連隨,柔化纏絞,擊點抖崩蓋。十三桿,為雙人演練套 路,內(nèi)含四正、四隅、四環(huán)、四路,綿綿不斷,隨化隨走,一點心窩,二擊 肩井,三戳迎面骨,四崩咽喉。前進后退,左旋右轉(zhuǎn),柔化纏絞沾粘連 隨,運用擊點抖崩蓋,表現(xiàn)太極拳手眼身法步,剛?cè)嵯酀?,棉里藏針?身動桿走,桿動身隨,身法敏捷,步法輕靈,簡潔樸實,妙處橫生。 第一路:并步立桿起式,轉(zhuǎn)環(huán)沾桿走,轉(zhuǎn)身點桿。
第二路:纏絲粘桿走,轉(zhuǎn)身擊桿。
第三路:纏絲連桿走,轉(zhuǎn)身戳桿。
第四路:轉(zhuǎn)環(huán)隨桿走,轉(zhuǎn)身崩桿。蓋桿收式。
古典太極拳論探討
太極十三式
太極拳亦名長拳,又曰十三式,長拳者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也。 十三勢者,棚履擠按采洌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 中定,此五行也,棚履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采洌肘靠,即乾 坤艮巽,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稱之曰十三勢。
王宗岳太極拳經(jīng)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 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 急應(yīng),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 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貫通 焉。
虛領(lǐng)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 依,忽隱忽現(xiàn),左重則左虛,右重則 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 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 力口,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 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有區(qū)別,概不 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 力,手慢讓手快。此是先天自然之 能,非關(guān)學力而有所為也。察四兩 拔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
眾之形,快何能為。
立如乎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shù)年純功不能運 I 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i 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互濟,方為懂勁,懂勁后愈練| 愈精,默識揣摩漸至隨心所欲。
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 i 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無極生太極,不動為無極,已動為太極。無極是無形無象,無陰 83 無陽,太極生兩儀,是為陽陽;兩儀生三才,是天地人;三才生四象,是 東西南北;四象生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六合,是東西南北 上下;六合生七星,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星生八卦,是艮坎巽乾坤震離 兌,此乃相生之道。太極者,至大,至極,至柔,至剛,包羅萬象。太極 拳在行功盤架時強調(diào)體松心靜,靜中寓動,靜則無形無象,動剛生兩 儀而有陰陽,故曰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我身不動,渾然一體,稍動即分陰陽,陰陽為兩儀。生四象為四 正方,生五行為進退顧盼定,生七星為頭手足肩肘胯膝,生八卦為棚 履擠按采冽肘靠。靜本無極,心神合一,如敵來擊我,我動之則分,
引化敵力。合之則發(fā),發(fā)之則中。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過為頂,不及為丟,無過為沾,能及為粘,隨曲為連,不隨為抗,就 伸為隨,不能就伸為離。頂丟抗離是太極技擊上的大忌。沾粘連隨 則是推手的基本原則。如能不丟不頂,不即不離,才能沾粘連隨,練 功日久自然得心應(yīng)手。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人剛我剛兩力相抗,人剛我柔則能走化,如敵大力向我擊來,我以松沉柔化以瀉其力,使其處于背勢,我沾粘不脫,順人之力,專注對 I?方重心,彼雖有力也無所能為,此即柔能克剛,借力打人的技巧。
動急則急應(yīng),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只能柔化,不知緩急之應(yīng)用亦難勝敵,我之緩急,必隨敵之緩急,?上下相隨,內(nèi)外相合,全身松凈沉粘,敵快我速,敵緩我隨,聽拿化發(fā), 處處得機得勢。雖變化萬端,而不離此道(太極理法),處處在我掌握 I?之中。?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矣有的人練拳盤架十幾年,尚未悟懂勁,不能發(fā)人擊人者,乃招式
不熟,拳式不整,著者,拳式也。學者首先要練好拳架,打好基礎(chǔ),默 識揣摩,緩緩而動,綿綿不斷,以意運行,長期堅持,則內(nèi)勁長矣。由 走架獲得著熟,由推手獲得懂勁,懂勁后拳理明,愈練愈精而及神明, 神者,莫測也。太極技擊發(fā)力,說有就有,說無就無,極柔極剛,忽隱 忽現(xiàn),即所謂靜如山岳,動如江河。只有刻苦練功,細心研究,認真體 悟,才能達到如此高深的境界。
虛領(lǐng)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xiàn)
頂者要空虛,頭要正,若有物上頂之意,則精神提得起,丹田在臍 下三寸,丹田者氣海也,又名關(guān)元或命門,人生命之根本,精神之所 藏,一身元氣所聚于此,氣行四梢八節(jié),周流不息。盤架子與推手都 要不偏不倚,上虛下實則氣歸丹田,槍沉于足底,渾然一體。在技擊 上能吸得人起,亦放得人出。不偏不倚則不失重心,立身中正,左右 變化不丟頂。忽隱忽現(xiàn)即虛實不定,變化莫測也。
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敵來擊我左方,我則左虛右實,擊我右,我則右虛左實。使敵力 無法作用于我身。我忽隱忽現(xiàn),隨機應(yīng)變,使敵無隙可乘,處處落空, 我可隨手湊巧,發(fā)而擊之。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仰則上,俯則下,長者進也,促者迫也。在技擊上怎樣才能做到 俯仰進退應(yīng)用自如。搭手要輕,聽準對方的勁路,摸清對方的力量, 大小快慢緩急,沾粘連隨,使其無法脫身。敵向上我順其勢拔其根。 敵向下攻我,我用沉勁以采其力,使其落空,敵走我以長勁隨之,敵急 進,我轉(zhuǎn)腰化之,以冽其勢。英雄所向無敵,蓋由此而來也。
一羽不能加,一蠅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練功日久,感覺、觸角、聽覺、靈敏、機警與敵打手稍有接觸便知, 技藝愈精舉動愈靈,敵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吾先動,后人發(fā)先人至, 非常人所能及此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有區(qū)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 無力,手慢讓手快。此是先天自然之能,非關(guān)學力而有所為
名門拳術(shù)流派甚多,主張力大手快勝人,皆是先天自然賦有的, 未有太極拳理法之奧妙,太極是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借力發(fā)力以巧破 千斤。
察四兩撥千斤句,顯非力勝,觀竃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太板拳純以神行,起承開合,貫串著陰陽虛實,靈動意氣,身舒體 靜。在技擊上,體現(xiàn)示真假虛實靈,使人無可捉摸,防不勝防。人生 八十曰耄,九十曰耋,一生練功不輟,至八九十歲,高齡身體素質(zhì)、功 力、精神氣質(zhì),內(nèi)強外壯,與青年小伙相較能進退自如,隨心所欲,非 等閑之輩可及此也。
立如平準,活似車輪
即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支撐八面。腰為車軸,四肢為車輪,警引 松放,化發(fā)粘打圓轉(zhuǎn)自如,無處不隨,無處不發(fā)。
偏沉則隨,雙重則滯
與人相沾,兩力平均,則相抵抗,是為雙重,頂牛者力大者勝。若 能松一處則謂偏沉,能偏沉則活,能偏沉則能隨彼之力,能虛實互換, 則能達到圓活無滯,走化敵力也。
每見數(shù)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行功走架,首先要明拳理,拳不明,則相去甚遠。雙重為病,與沉
不同,雙沉不為病,雙浮為病,雙輕不為病,自然輕靈與浮不同,所謂 I?數(shù)純功不能運化,是言練功方法不當,全身僵滯不靈,虛實不分不能 I?運化也。
(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欲避雙重,須知陰陽,陰陽即虛實,陰陽相濟,能沾粘,能走化,彼輕我沉,彼實我虛,一要聽對方的勁,二要問對方的勁,在運動中,準 ' 確無誤,虛而實之,實而虛之,引發(fā)轉(zhuǎn)化對方勁力,牽動往來,使對手 86?捉摸不定,任我發(fā)放,可謂懂勁矣。
懂勁后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隨心所欲
懂勁后可謂入太極之門,日日磨煉,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從不輟 功,水到渠成,滴水穿石。用心體悟,可功至化境。運用自如,左右逢 源,漸至隨心所欲。
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 可不詳辨焉,是為論與人對手,要以靜制動,以高度的靈敏性待機而動。舍己從人得 機得勢,即靜中觸動,雖動猶靜。因敵變化示以奇招、量彼力之大小, 由尺而寸,而分而毫,準確無誤,待其舊力已盡,新力未生之際,后發(fā) 先至,如離弦之箭,快速迅猛,如排山倒海,摧枯拉朽。
此拳經(jīng)被歷代太極拳家奉為經(jīng)典,給人以啟迪。只有功夫精深 者,穎悟出群者才能豁然貫通,才能體悟出太極拳精到的堂奧,才能 承前啟后,繼往開來。
瀏覽2,75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