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在武術中有“操作”、“架勢”、“招式”、“姿態(tài)”等綜合含義,要求人們講招式、盤架子、正姿勢。李雅軒先生云:“拳術 中的一腿一腳,一掌一拳,皆可說是一著。”打拳過程中通過各種身體動作姿 勢構成一定的“著法”,并通過這各個不同“著法”的連貫運轉而構成整套的 武技拳械套路。每個“著法”及其變化(“著勢”或曰“變招”)都有一定的 攻防應對含義,并由一定的手型、步型、身型和手法、步法、身法、眼法的變 化組合而成。離開這些具有特定攻防含義和人體運行機理的招式著法及其變化 規(guī)律,只是漫無目標地手舞足蹈,那是很難稱之為“中國武術”的。
“練”的前提。同時還有與此相應煉形、惜精、養(yǎng)氣、凝神四大操作原則和陰 陽、虛實、表里、寒熱八綱辨證應對方式的引入,使中國武術總體上著眼于生 命能量的涵養(yǎng)儲備和有效使用,不雷同于西方式身體訓練那“更高、更快、更強” 的單向度極限追求。其具體操作要求:一是象天法地、中正安舒;二是內外兼 修、身心一體;三是松靜為本、動中求靜。從客體方面考察,它呈現(xiàn)為動靜開 合,強調松靜為本;從主體方面考察,它表現(xiàn)為形神體用,提出意氣領先。這 是人體一種特殊的心身運動,通過肌肉的舒張收縮活動和意念的興奮抑制活動 (“調身”或曰“調形”)來調節(jié)人體生命過程;由此是身心一體、內外合一 的內功修煉。這個層面的社會功能,主要是個體性的強身、健體、袪病、延年。與 一般的體育運動比較,它強調內向挖掘潛能的自我體悟修為,落腳于人的生命 能量之涵養(yǎng)整合而不是消耗浪費,由此在路徑上也明顯區(qū)別于西方式外部灌輸 的身體教育、技能訓練和宣泄能量的身體娛樂。
在這里,形體招式變化嫻熟,自然自如,便可謂之“著熟”;“著熟”的建 構手段是動作,建構方式是模仿,人們跟著老師一遍又一遍地反復練習。著法 是一定的手型、步型、身型和手法、步法、身法、眼法的排列組合。它的動作 構成可分為上盤、中盤、下盤和每盤里的根節(jié)、中節(jié)、梢節(jié)共“三盤九節(jié)”功夫; 在交手應敵過程中,又形成手、肘、身“三重門戶”,并旦提出“顧三前、盼七星”、“內 三合”、“外三合”和“三尖相照”、“上下相隨”技術操作要領。其動作特 征強調松靜、圓活、連貫、完整等基本要求。它的技擊內容,這時還屬于“知 己功夫”的“見招拆式”。它的文化心理意義,則是由肢體動作的外在規(guī)定性 內化積淀為體內的心理感受性,因而在發(fā)生心理學上具有根源性的意義。其發(fā) 展階段相當于皮亞杰所說的那個動作沒有內化的感知運動階段(幼兒期)和動 作內化為表象的前運算階段(童年期)。其主要心理學形式是注意、想象、意向; 主要心理學內容是身體意識;認識過程尚在自發(fā)階段。就認知對象而言,“著熟” 要了解動作的結構、造型、作用、意義、運行、變換;就運動訓練而言,則可 以通過其行功走架過程中各種招式動作要素組合過程特征去追溯其構造要領和 整體要求,通過各種動作的局部掌握、全體掌握和整體內外各方面的協(xié)調掌握 循序漸進地來完成這個任務。
對象考察曰“形神” 。這 是生命活動中形之于外和主宰于內的一對范疇,更多的 是著眼于生命活動的環(huán)境應對而不是娛樂宣泄。任何形體動作都是在主體性力量運行中形成的;其關鍵在 于過程性的用力方法而不在于結果性的造型擺設,其目標在于自身體能、技巧 和智慧、道德的提高而不在于對手或觀眾審美的感受。徐震先生指出:“著熟 為初步功夫,不過求熟于法而已。所謂法者,在本身為各部骨節(jié)筋腱之動作能 相協(xié)調。在對角為于彼來力之線路能確實辨認。所以在此一步中,可謂重在應 用力學之練習?!北仨毭靼?,它這里的每著招式,都是前人養(yǎng)生和技擊經(jīng)驗的 長期歷史積淀,具有較為完整的理論、要領和方法,是經(jīng)過歷史選擇的極高明 的用力技巧。我們強調,“著熟”的建構含義,就是要把這招式動作的外在規(guī) 定性“內化”為人體自身內部的心理感受性。
“著熟”強調一個“熟”字,所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拳以熟為乖”,還 有什么“拳打干遍,身法自然”、“拳打萬遍、神理自現(xiàn)”等等。而在這“著熟” 背后的機理則是“氣貫”,訓練中所有招式動作,都有“打通全身氣機”和涵 養(yǎng)生命能量的考慮。前面已經(jīng)提及,中國文化所說的“氣”并不限于“空氣”,引 入氣功修煉提高訓練質量,借助運動中的呼吸控制以激發(fā)生命能量效應,這是 極富想象力的。盡管當代西方科學對此至今仍未能作出合理解釋,然而其背后 經(jīng)驗的歷史積累卻也讓不少人始終深信不疑。
從操作上說,本來中國武術在總體上都強調“以意導氣、以氣運身”的“用 意識指導動作”,然而在入門時操作者尚未能掌握武技的整體意念,由此只能 是“以形導氣、以氣驅意”,像氣功入門時那樣講究“形正、氣順、神寧”,從“形 正、氣順”求得“意專、力達”。由此首先就要求人們在招式動作上循規(guī)蹈矩、身 體力行的“熟能生巧”。這里應該注意不要把訓練原則跟表演要求混為一談。這 個階段的內涵為處理作為技術載體那人“身”的層面,亦即處理操作者身心關 系的“練體修身”(系統(tǒng)方法論上稱之為處理系統(tǒng)內部基本要素的關系,哲學 上則屬于處理精神和物質的關系),而并不是處理演員跟觀眾關系的“塑性作 狀”,由此當要明確其基本內涵?!短珮O拳十大要論》云:“氣之為用,不本 諸身則虛而不實”,太極拳中所謂心、意、神、氣、勁等等全部都得行之于身、蘊 之于身、發(fā)之于身的“功夫上身”。在這里,身心協(xié)同以養(yǎng)精,煉精化氣顯功用; 其活動原則是“松靜為本”,目— 標是“返璞歸真”,操作是“意氣領先”,效應是“動中求靜”。
有意思的是,身體訓練 | 明明是“動”,但以太極拳為代表的內家拳卻偏偏強調一個“靜”字;深受道門影響的太極拳類養(yǎng)生理論 認為,在生生不已的大化流行中,人只是一個有限的存在;人的生命機能需要 訓練,但生命能量卻需要涵養(yǎng);訓練當要付出成本,然而成本又“不能作虧本 買賣”。因此,生命不僅需要運動,而且還需要休息和保養(yǎng)。中醫(yī)理論認為:“無 動不健、無靜不康,動靜互濟、相得益彰;動求合度、靜應適當,過靜積弱、過 動致傷;動靜結合、以動為綱,動中求靜、保持健康”。所謂“無動不健”的“健”字,用 以表述生理機能的彰顯強大,據(jù)“用進廢退”原理,當通過動的方式去訓練促進; 所謂“無靜不康”的“康”字,用以表述生理機能的有序延續(xù),當通過減少損 耗的方式得以維持;而“動靜互濟”,則用以表述動靜對立統(tǒng)一關系,“以靜 養(yǎng)生”,并不是不要運動,而是要適當運動、合理運動和采用恰當?shù)倪\動方式,考 慮運動中目標上“有的放矢”和能量上“收支平衡”,由此維持整個生命運動 的協(xié)調有序狀態(tài)。至于后面幾句,都是表述人體動靜的操作原則和實際功能,并 有大量經(jīng)驗事實予以證明。
所謂“靜極生動、動極生靜”,動靜兩個方面原是可以互相依存和相互轉 化的。從哲學上說,相對靜止是絕對運動的一個方面和把握參照,是舊過程的 終點和新過程的起點,是整個運動過程當中的“恒?!?,由此正如沒有動就沒 有靜一樣,沒有靜同時也就沒有動。以太極拳為代表的大多數(shù)武術流派往往強 調松靜為本、動中求靜,讓動靜兩端各得其所而彼此不可替代,核心點是其相 互的變易和平衡,突出操作上的沉著和穩(wěn)定。它頗為有效地把人的形體訓練跟 心理訓練結合起來,特別強調心理意念的作用,亦即所謂“以心行氣、以氣運 身”,“意到、氣到、勁到”。這心身運動的中介環(huán)節(jié)是“氣”,通過升降出 入的“真氣運行”去推動身心兩個方面的活動,在身的一端表現(xiàn)為勁的發(fā)揮,在 心的一端表現(xiàn)為意的流行。這時的“氣”是生理功能的一個范疇,尚未擺脫生 命活動的具體機能狀態(tài);其中呈現(xiàn)的所謂“氣感”,則是身心調控的自我意識,體 現(xiàn)人類生命的自覺特點。這個層次的社會功能,主要是強身、健體,袪病、延年。
瀏覽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