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普通高校武術選項課程教學改革
全民健身工程是國家提倡,社會支持,全民參加的跨世紀系 統(tǒng)工程,而健康教育是目前高等體育教育發(fā)展的趨勢,健康教育 對我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度窠∩碛媱?綱要》指出:“推廣簡便易行的和適合不同年齡,性別,職業(yè)特 點與體質狀況的體育健身方法。”武術運動正好具備以上條件。 根據現代教育觀點,健康教育應成為全面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 成部分,高校武術應利用自身的特點,對健康教育起到促進作 用,使學生不僅在校期間身心全面發(fā)展,而且在走向工作崗位后 也能積極主動地進行鍛煉,讓武術運動成為其終身體育鍛煉的手 段之一。現行的高校武術教學內容已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和 不能滿足學生日益高漲的鍛煉熱情。武術運動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 文化遺產,它不僅在國外蓬勃發(fā)展,在國內更是具有廣泛的群眾 基礎,大學生從小對武術的耳濡目染是他們培養(yǎng)終身鍛煉興趣的 基礎。由于武術內容豐富多彩,博大精深,對器材和場地的要求 不高,是高校制定體育教本課程最有利的項目之一。
一、現行普通高校武術教學模式的弊端
單一課程的設置和教學模式不適應基礎不一和志向不同的學 生?,F行的武術教學模式采用大體相同的教學內容,基礎差的學 生很難完成規(guī)定的內容,而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造成學生學習
作者:袁新國,湖北大學體育學院,430062 武術的興趣銳減,教師教的內容學生考完后就基本遺忘,更談不 上將來走向工作崗位后利用武術運動來鍛煉身體。
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滿足 學生對知識的不同需求?,F行的武術教學模式和方法主要是“以 教師為中心”,而不是圍繞學生這個被培養(yǎng)和服務的主體。教師 的教學大多局限于自身的知識技能范圍,學生不能根據自身的條 件和志向對知識技能的學習有選擇的空間。
二、普通高校武術選項課程教學改革的依據
(-)普通高校體育教育的發(fā)展方向
全民健身計劃是國家提倡、社會支持、全民參與的跨世紀工 程,在大學生中實施健康教育,是高校體育未來發(fā)展的大趨勢。 目前我國群眾體育設施落后,武術運動具有對場地器材要求不 高、形式多樣、花費低廉、易普及、男女皆宜等特點。武術運動 的獨特特點,決定了它能使學生保持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學生 良好的道德風尚和健康的心理品質及強健學生體魄,從而適合成 為終身體育鍛煉的重要手段。高校作為學生走向社會的橋梁,為 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是學校的責任,體育鍛煉是培養(yǎng) 學生健康發(fā)展必不可少的條件。
(二)素質教育要求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地位
素質教育是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的教育思想為指導,以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和民族創(chuàng)新能力為根 本宗旨的教育。圍繞著人的素質的培養(yǎng)提高和人才市場的強力競 爭,構成了未來國際社會新的格局和走向。體育是全面提高民族 素質的重要途徑,它不僅可以強健學生體魄,陶冶情操,發(fā)展優(yōu) 良個性品質,促進身心和諧發(fā)展,而且在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 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高校教育除傳授給學生科 技文化知識之外,還應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作為社會人的平臺,面向 21世紀的高等教育目標,就是要造就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寬知 識、原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和開拓創(chuàng)新的社會主 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武術教學是各級各類學校體育教學的基本內 容之一,高校武術教學不僅能鍛煉學生身體,更能培養(yǎng)學生修身 體育的興趣,繼承和發(fā)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教師主導,充分發(fā) 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是高校武術教學改革 的重點。
(三) 武術運動的發(fā)展要求
武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 社會的需要,更是未來社會精英的大學生的責任。競技武術是全 運會、亞運會項目之一,武術世界錦標賽已成功舉辦了六屆,走 進奧運會也指日可待。總之,武術為國人爭得了眾多榮譽,為社 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在競技武術蓬勃 發(fā)展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注意到武術運動的發(fā)展,群眾武術是基 礎。武術千百年來的發(fā)展,已在國人心目中烙下了深深的戀武情 結,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計劃的啟動,武術 運動又迎來了發(fā)展的春天。武術運動老少皆宜,不受時間、場 地、器材的限制,是終身體育鍛煉的最佳項目之一。普通高校武 術教學內容的設置,應將武術的傳統(tǒng)風格與競技武術結合起來, 讓學生體驗競技武術“高、難、美、新”的同時保持和發(fā)揚傳統(tǒng) 武術文化,傳統(tǒng)武術博大精深,它與中國古典哲學、養(yǎng)生學等結 合形成獨特的中國文化特色,這是其他體育項目所不具備的。
(四) 教師和學生的知識體系是教學改革的基礎
通過對體育學院和體育專業(yè)教材的比較,以及對教學大綱要 求下的教學內容的了解,武術專業(yè)學生除競技武術內容的學習 外,各校都突出了傳統(tǒng)武術的教學。為學生畢業(yè)后競技武術與傳 統(tǒng)武術的教學結合打下了基礎。教師是教學過程的媒介之一,對 學生的認知結構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教學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促使教師不斷學習,提高業(yè)務水平,為教學的圓滿完成 奠定扎實的業(yè)務基礎。武術運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其內容的 豐富性和風格的多樣性,形成了以地域、門派等為組成的各種特 色。各高校學生大多來自不同地域,作為武術愛好者,很多學生 對本地群眾武術有相當的了解,武術課堂教學也可以提供給學生 相互交流和學習的機會,這樣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為學生提供 創(chuàng)新的平臺,相信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創(chuàng)新模式及其優(yōu)點
(~)教學內容的設置
各高校武術教研室可根據教師的知識特點,從競賽套路和優(yōu) 秀傳統(tǒng)套路中選擇編排能突出體現該拳種風格的小組合動作和散 打組合動作,并注意難易結合。有條件的學校還可將各種器械組 合列入教學內容。這樣既能提高學生興趣,又能滿足基礎不同的 學生。從教學時數來看,現行教學內容的整段套路教學學生遺忘 快,需要反復練習才能熟練,大量的時間花費在記憶動作上面, 而小組合動作易于記憶,熟練后不易遺忘,從而能為教師和學生 節(jié)約時間,學習新的動作。
從教師和學生角度分析,教師之間可以互相取長補短,共同 提高業(yè)務水平。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學習和了解各武術套 路風格,重點掌握自己感興趣和易掌握的組合動作,勤于練習, 為終身鍛煉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 性,并避免學生產生學習只為考試及格的錯誤思想。
(二)考核內容和標準
每學期教師根據教學安排,難易結合,確定動作組合的數 量,盡量體現各拳種的風格。每個動作組合動作數量不限,但要 以體現該拳種風格的動作為主。
教研根據動作組合的難度,確定各動作組合的評分標準。競 賽套路組合動作滿分為10分,太極拳9分,初級長拳8分,五 步拳7分等。學生從所學的組合動作中選取幾種參加考核?;A 差的學生可選擇簡單的套路參加考核,基礎好的學生可選擇難度 高的組合動作,突出自身優(yōu)勢。
四、結論
組合動作為主的教學內容既符合武術運動特點,又能充分調 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教師和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為大學生能 力的培養(yǎng)和終身體育鍛煉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瀏覽26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