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中級套路 ——八大挙
八大掌又稱八大母掌或老八掌,是八封掌傳統(tǒng)技法體系的核 心。在民間,由于流傳地域廣泛,支派間所傳習(xí)的八大掌從動作 到名稱均不盡相同。本章節(jié)在歸納、總結(jié)各家傳統(tǒng)掌勢的基礎(chǔ)上, 本著遵循傳統(tǒng),突出技法,保留風(fēng)格的原則,對個別掌勢做了相 應(yīng)的調(diào)整和充實,較完整地保留了傳統(tǒng)八大掌的精華與風(fēng)貌。
由于八大掌是在不斷走轉(zhuǎn)中變換掌勢,為使圖解與動作說明 更加條理,本章均以左轉(zhuǎn)勢示例說明,右轉(zhuǎn)勢的動作相同,唯方 向相反。練習(xí)時可就其八掌中的一掌單獨習(xí)練,也可將八掌貫串, 前后穿插地連環(huán)練習(xí)。
一、動作名稱
第一掌單換掌
- 起勢 ? ? ? ? ? ? ? ? ? ? ? ? ? ? ? ? ? ? ? ?擺步橫撐(推窗望月)
- 扣步掩肘(閉門掩肘) ? ? ?扣步腋下穿掌(葉下藏花)回身行步推掌(青龍?zhí)阶?
第二掌雙換掌
1.扣步轉(zhuǎn)身撩掌(行步撩衣) 2.提步穿插掌(指天插地)
3.弓步雙挑掌(二郎擔(dān)山) 第三掌順勢掌 |
(1)?回身摟掌(走馬活攜)
(2)?扣步蔽下穿掌(葉下藏花) 6回身行步推掌(青龍?zhí)阶Γ?/td>
|
(1)?扣步轉(zhuǎn)身(走馬回頭)
(2)?上步蓋掌(腦后摘盔)
3.撤步磨肋掖掌(烏龍擺尾) 第四掌背身掌 |
4.扣步腋下穿掌(葉下藏花) 5回身行步推掌(青龍?zhí)阶Γ?/td>
|
1上步片旋掌(迎風(fēng)揮袖) 2?背身探掌(背身吐信)
3.扣步穿掌(青龍出水)
4.插步探掌(雙蛇吐信) 第五掌抽身掌 |
7.?回身按掌(回頭望月)
8.?扣步疏下穿掌(葉下藏花)
9.?回身行步推掌(青龍?zhí)阶Γ?/td>
|
1.扣步抱掌(獅子張口) 2.轉(zhuǎn)身截肘(霸王捆肘) 3?上步仆肘(拍胸仆肘) 4.抽身吸化(懶龍縮身) 第六掌磨身掌 |
(1)?跟步合掌(猛虎出洞)
(2)?撤步掖撞(推山入海)
7.扣步蔽下穿掌(葉下藏龍) 8.回身行步推掌(青龍?zhí)阶Γ?/td>
|
1.扣步削抹(純鐮割谷)
2.擺扣俯身上穿掌(烏龍絞 柱)
第七掌翻身掌 |
3.擺扣轉(zhuǎn)身禕掌(玉帶圍腰) 4?扣步腋下穿掌(葉下藏花) 5?回身行步推掌(青龍?zhí)阶Γ?/td>
|
1?迎門點腿(丹鳳投巢) 2.仆步插掌(燕子抄水) 3.翻身穿掌(大蟒翻身) 4.仰身云掌(云龍獻(xiàn)爪) |
5.擰身蓋掌(泰山壓頂)
6.退步雙按掌(白蛇伏草)
7.?扣步腋下穿掌(葉下藏花)
8.?回身行步推掌(青龍?zhí)阶Γ?/td>
|
第八掌回身掌
1.扣步劈掌(乃劈華山)
2.轉(zhuǎn)身削掌(風(fēng)掃殘云)
3.上步獠掌(撥草尋蛇)
4.轉(zhuǎn)身刁探(蟒坨出洞)
5.上步推掌(順?biāo)浦?
6.轉(zhuǎn)身下插掌(夜叉探海)
7.扣步腋下穿掌(葉下藏花)
8.回身行步推掌(青龍?zhí)阶?
9.收勢
第一掌單換掌(左勢)
1.起勢
- 正身站立,兩腳并齊;兩臂自然垂于腿側(cè),懸頭豎項,兩 肩松垂,自然呼吸;目視前言(圖1)。
- 兩臂外旋,掌心向上,沿身體兩側(cè)向上托起,肘部微屈;
目視前言(圖2)。

當(dāng)兩臂平托至略高于肩時,兩小臂屈肘內(nèi)旋,掌心向下
指尖相對,經(jīng)體前下落按于小腹前;同時,屈膝略蹲;目視前方
(圖 3)。左腳向前上一步;兩掌在腹前交叉(右上左下)沿體前 向上穿出,左掌在前.右掌在后?置于左臂肘關(guān)節(jié)上側(cè),掌心均 向上;目視左掌(圖4及側(cè)面圖)
上體及兩掌不變;兩腿交替沿弧走轉(zhuǎn),成行步左推掌 (圖 7、8、9)。
〔要點〕
兩臂平托時,注意沉肩墜肘;屈臂下按掌的同時下蹲,頭要 頂,氣要沉,兩臂圓撐;行步推掌時兩臂的擰裹力要與身體左轉(zhuǎn) 速度協(xié)調(diào)一致,上體不可俯仰歪斜;空胸拔背,肩肘松垂,斂臀 裹胯,兩膝相抱,腳趾扣地,使周身上下完整不懈。
右腳上一步在左腳尖前扣步,面對圓心;同時,左臂屈肘外
扣步掩肘(閉門掩肘)兩臂內(nèi)旋,兩掌翻轉(zhuǎn),肘微沉向前平推,上體同時左轉(zhuǎn); 左掌高與眉齊,右掌置于左肘下方,掌心均向外;同時,右腳弧 線向左前方上一步,腳尖微扣;目視左掌(圖5、6)。
上體左轉(zhuǎn),左腳向左邁半步,腳尖外擺,右腳不變;同時,兩 臂內(nèi)旋,由右向左橫掌撐出,左掌在前,拇指向下,掌心向前,高 與肩平,右掌置于左肘內(nèi)側(cè)下方?拇指向下,掌心亦向前;目視 前方(圖11)。
擺步橫撐(推窗望月)
轉(zhuǎn)身擺步與兩臂撐撞要協(xié)調(diào)一致;重心偏于右腿。
身體繼續(xù)左轉(zhuǎn),右腿隨轉(zhuǎn)體向左腳尖前扣步,左腳不變,兩 膝靠攏,背對圓心,?同時,左掌不變,右掌外旋,擦身貼肋向左 腋后穿掌,掌心向上;目視右掌指尖方向(圖12)。
〔要點〕
左臂保持弧形撐力,切勿散勁;右腳扣步與右穿掌要與擰腰 緊密配合,協(xié)調(diào)一致。
回身行步推掌(青龍?zhí)阶Γ?/b>
掌旋腕屈肘置于右肘里側(cè)上方,五指向前,掌心向上;目視右掌 (圖 13)。上體右轉(zhuǎn),兩掌臂內(nèi)旋由左向右推掌,右掌在前,高與 眉齊,左掌置于右肘內(nèi)側(cè)下方,掌心均向外朝向圓心;目視右掌, 沿圈走轉(zhuǎn)(圖14)。

要點〕
穿右掌時,兩臂擰裹鉆翻,勁力不可絲毫松懈,要手腳相隨, 精神貫注。 k
第一掌單換掌(右勢)
- 起勢(同左勢)
- 扣步掩肘(閉門掩肘)
動作說明與左勢相同,唯方向相反(圖15)。
- 擺步橫掌(推窗望月)
動作說明與左勢相同,唯方向相反(圖16)。
4?扣步腋下穿掌(葉下藏花)
動作說明與左勢相同,唯方向相反(圖17)。
- 回身行步推掌(青龍?zhí)阶Γ?/b>
動作說明與左勢相同,唯方向相反(圖18、19)。
第二掌雙換掌(左勢)
1.扣步轉(zhuǎn)身撩掌(行步撩衣)
(1)右腳上一步至左腳前扣步,左腳不變,膝略屈,面對圓
38
心;同時,左掌臂屈肘外旋,向右側(cè)橫勁掩裹,冒:于頭左側(cè)前上 方,五指向上,掌心斜向里,右掌不變,置于左肘外側(cè)下方?五 指向上,掌心向外;目視前方(圖20)。
(2)上體左轉(zhuǎn),左腳向左后方邁半步,'腳尖外擺.右腳不變? 兩腿屈膝成半馬步;同時,左掌內(nèi)旋,由上向下、向前弧線撩掌. 拇指向下,掌心斜向前,高與肩平,右掌外旋屈肘回收至右腹側(cè). 掌心向上;目視左掌(圖21)。
- 上體繼續(xù)左轉(zhuǎn),右腳向前邁一步至左腳前扣步,左腳不 變,兩腿屈膝,兩膝靠攏;同時,右掌掌心向上,檫身貼左腋下 向身后穿掌,掌心向上,左掌不變;目視右掌(圖22)。
- 右掌外旋貼左臂外側(cè)上穿,指尖向上,成螺旋掌;同時, 左掌外旋屈肘收至右內(nèi)側(cè)前.五指向上,目視右掌(圖23h
左掌指尖向下,掌背沿右肋及體側(cè)下插于右小腿外側(cè)處_



〔要點〕
擺步、撩常動作要協(xié)凋一致,左掌與左腳應(yīng)上下相對,重心 偏于右腿。
提步穿插掌(指天插地)
右掌不變;同時,左腳提起靠于右腳踝內(nèi)側(cè),腳尖點地,右腿屈 膝下蹲;目視左掌(圖24),
右掌上穿,左掌下插時要有滾鉆爭裹之力,兩臂垂直成一線。 ?
3.弓步雙挑掌(二郎擔(dān)山)下方(圖25)。
〔要點〕仆步伏身要低,弓步撩掌要兩掌勁力合一,力求連貫協(xié)調(diào),舒
展自然。
4.回身摟掌(走馬活攜)左腳沿弧線向左橫邁一步仆腿,腳尖里扣,右腳不變,右 腿屈膝下蹲成仆步;同時,右掌內(nèi)旋由上下落,左掌上起,兩臂 交叉,右臂在上,左臂在下,兩掌心均向下,面對圓心;目視左右腿蹬起,成左弓步;同時,左掌向前,掌心朝右,右 掌向后撩起,掌心朝左,小指向上,高與肩平;目視左掌(圖 26) 。

- 上體右轉(zhuǎn),重心移至右腿,左腿不變成半馬步;同時,右 掌掌心向下,在右胯旁自前向右、向體右劃一平圓;目視右掌 (圖 27)。
重心后移,兩腳不變;右掌翻轉(zhuǎn)向右、向回?fù)?,置?右肋處,掌心向上,左掌不動;目視右掌(圖28)


回身摟掌突出擰腰,要有摟抱夾攜之力。
扣步腋下穿掌(葉下藏花)重心上移,右腿蹬起,向左腳前扣步,背對圓心;同時,左 掌由左向右圓撐,掌心向外,右掌擦身貼叻自左腋下向身后穿掌. 掌心向上;目視右掌(圖29)。
回身行步推掌(青龍?zhí)阶Γ?/b>上體右轉(zhuǎn),右腳外擺;同時,右掌隨轉(zhuǎn)體自左臂下向上 穿,置于右前上方,高與頭齊,掌心向上,左掌外旋回抽,置于 右肘內(nèi)側(cè)上方,掌心向上;目視右掌(圖30)。上體右轉(zhuǎn);同時.兩掌內(nèi)旋,肘微沉向前平推,右掌高 與眉齊,左掌置于右肘內(nèi)側(cè)下方,兩掌心均向圓心,沿圈走轉(zhuǎn);目 視右掌(圖31)
。
瀏覽3,210次